您的位置:首页 > 政法文化 >
风华独领《风流去》(五)
www.cp.yibinpeace.gov.cn 】 【 2025-04-24 09:30:02 】 【 来源:四川法治报

  编者按今日继续推出《风流去》一书的读后感,因《商鞅》这个章节篇幅较长,特分为上下篇呈现,敬请关注——


  □野山


  商鞅(上)


  《风流去》写商鞅,题为“斯人自杀”,也就是商鞅死在自己手里。鲍先生把商鞅一分为二:


  一是“读《史记》中的商鞅传,商鞅是一个令人敬、令人惜、令人怜的人物”。令人敬,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,理想执着,行起事来雷厉风行,果断斩决,一意孤行,不计后果;令人惜,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,或者说,他能做大事,却只能做小人。处事练要,为人刻薄。为国谋,善;为己谋,拙。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,事成了,人却败了。令人怜,又是他被车裂的结局。


  结论——“对商鞅,我实在不忍心说他的坏话。事实上,我内心倒给他十分的敬意”。


  不到两页纸,《史记》中的商鞅说完了。二是读完《商君书》,商鞅的形象“令我惧、令我恶、令我恨”,然后是长达20页的批判,攻击,甚至咒骂。


  我愕然,《商君书》及商鞅如此的不堪?鲍先生把《商君书》做了极精简的概括:一曰壹民,二曰胜民。


  壹民,据我的分析,有两层含义,一是国家只要一种“民”——耕战之民,平时耕田,战时攻敌。二是,国民只做一件事,农战。


  我以为,鲍先生把“壹”理解得窄了些。作为治理国家大纲的“壹”,在《商君书》里的表述是“圣人之为国也,壹赏,壹刑,壹教”——赏、刑、教,国家专属权力。“守十者乱,守一壹者治”——抱定十个方针,国家就乱,抱定一个方针,国家就治。如此治国对与不对?请君自评。


  对“胜民”的含义,鲍先生没有概括,但他“胜民”的出处在《商君书》的“民胜其政,国弱;政胜其民,兵强”——人民战胜政府,国家就弱;政府战胜人民,兵力就强。是不是这个道理,也请君自己斟酌。


  鲍先生看来对东方的国家历史、对西方的民主政治颇有研究,他义愤填膺地表达自己的恐惧、厌恶、痛恨,我无从置喙。且不说《商君书》是不是后人伪托的,就是商鞅亲撰的,我们在评价它的时候,也不能离开它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吧?我们常说,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。若以今天的视角——民主法治的视角评判,《汉谟拉比法典》是什么?《十二铜表法》又是什么?《唐律疏议》是不是该毁弃呢?但它们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是“良法”呢?用现在民主政治的视角去审视,我们又该怎样评述马基雅维利的《君王论》呢?


  此六国卑秦,图谋分秦,强敌环伺,生死存亡之际,你会怎么做?丛林里,强大才是真理,商鞅的思想、理论、做法也许不那么理性,甚至是不人道,但和强盗讲道理管用吗?结果最重要,依商鞅之法治秦,秦国存活了,秦国强大了,山东六国再也不敢卑秦,甚至图谋分秦了,边陲弱国已是“兵革大强,诸侯畏惧”“兵动而地割,兵休则国富”“秦民大悦,道不拾遗,山无盗贼,家给人足,民勇于公战,怯于私斗,乡邑大治”,这才是硬道理。


  六国破灭后,孙皓晖老先生总结原因:术治亡韩,失才亡魏,乱政亡赵,分治亡楚,迂政亡燕,偏安亡齐,很有道理。我觉得,更要总结秦国一统天下的原因:变法强秦!而其始作俑者是商鞅。如此看来,商鞅是一大功臣。


  鲍先生把秦覆亡的原因归责于《商君书》,也就是归罪于商鞅,我以为有待商榷。刘向在序《战国策》时说:“战国之时,君德浅薄,为之谋策者,不得不因势而为资,据时而为画。故其谋扶急倾,为一切之权,虽不可以临国教化,兵革救急之势也。”急救之后当缓缓施治,天下一统后,“临国教化”需改弦更张。秦一统天下后,不知革故鼎新,依然抱定旧制不放,加之接班人选定不当(或者是权臣“政变”),才导致秦二世而亡。这个锅让商鞅或《商君书》背,不是冤枉吗?


  顺便说一句,关于《商君书》,我最感念的是,它提出了法官的名号与职责:国家“置法官,置主法之吏,以为天下师,令万民无陷于险危”。从此,法官成了一个职责神圣的独立职业。


  对《商君书》的研究,我不如鲍先生,但商鞅是我心中的“法圣”,两页纸是说不透的,那我就来多说几句。


  诗曰:“极心无二虑,尽公不顾私。白衣飘飘入危域,受命艰难时。变法强弱邦,锐士雪国耻。奠基中华大一统,泉下应有知。”这首《感商鞅》是在读完《大秦帝国》第一卷“黑色裂变”后的有感而发。战国纷争,七雄争霸,百家争鸣,贤士辈出。秦国的一道“求贤令”引出了商鞅,一代法圣横空出世,秦国的历史,战国的历史,中国的历史因之而改变。


  商鞅何许人也?据《战国策》记载:“卫鞅亡魏入秦,孝公以为相,封之于商,号曰商君”。而《史记·商鞅列传》则记之更详:商君,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,姓公孙,祖姓姬。年轻时即喜刑名法术之学,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中庶子。公叔痤知其贤能,故于临死之前向魏王演出荐贤杀贤的一幕:用之则为相,不用则杀之,以防他国招纳。而魏王皆未采纳。商鞅蛰居魏国以待时事,以待明主。


  等待,比较,选择之时,秦孝公的“求贤令”传至魏国:“国人列国贤士宾客: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,修德行武东平晋乱,以河为界,西霸戎翟,广地千里,天子致伯,诸侯毕贺,为后世开业,甚光美。会往者厉、躁、简公、出子之不宁,国家内忧,未遑外事,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,诸侯卑秦,丑莫大焉。献公即位,镇抚边境,徙治栎阳,且欲东伐,复穆公之故地,修穆公之政令。寡人思念先君之意,常痛于心。国人宾客贤士群臣,有能出奇计强秦者,吾且尊官,与之分土。”孙皓晖《大秦帝国》评“这求贤令大是非同寻常。其一,开旷古先例,痛说国耻。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,千古之下,举凡国君者,几人能为?几人敢为?其二,求强秦奇计,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,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。身处穷弱,被人卑视,却竟能做鲲鹏远望,生出吞吐八荒之志。古往今来,除禹汤文武,几人能及?其三,胸襟开阔,敢与功臣共享天下。有此三者,堪称真心求贤也。”读罢,我亦为之激动,而况“冰山烈焰,集于一身”的商鞅?故其奋然西行,与秦孝公几番晤对,君臣相契,携手成就了富国强兵、威震六国的变法伟业。


  关于商鞅,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。商鞅的师承之谜,就值得探究。


  春秋战国之时,诸子百家争鸣,其中儒、墨、道、法显赫一时,门下人才济济,但卓然于世者皆师承有序,清清楚楚,唯商鞅师承颇为神秘。《战国策》只讲了商鞅治秦,只字不提其门派师承。《史记·商鞅列传》谈及“鞅少好刑名之学”,这是治学法家,但师从何人亦予略过,故后世有三种说法——公叔痤、尸子(佼)和鬼谷子。


  “事魏国公叔痤为中庶子”不是师公叔痤为弟子,且少好刑名之学在前,事公叔痤为中庶子在后,当是学成之后的就业之举,在公叔府是“遍读名典、精研政务”实践之举,不是入室为弟子。且商鞅18岁入公叔府,已是成年,此时若无学业根基如何做得中庶子?在府五年,公叔痤指点会有,但短短五年,从毫无学业根基做起就能修成“经天纬地之才”?难以置信。从公叔痤的所作所为看,前有为一己权欲用诡计挤走战功卓著、威望日隆的兵家亚圣吴起的小人行径,后有“知其贤”而“未及进”,雪藏治国奇才商鞅的压制人才之举。此人为商鞅授业之师,万不可能。


  师从尸子?似有可能。尸子(尸佼),战国思想家,“宇宙”概念的创始人——“上下四方曰宇,古往今来为宙”。其思想兼宗儒、墨、法、阴阳、名,是杂家代表人物。班固注《尸子》称“尸子,名佼,鲁人,秦相商君师之,鞅死,佼逃入蜀”。刘向曾说,尸子“晋人也,名佼,秦相卫鞅客也。卫鞅商君谋事画计,立法理民,未尝不与佼规之也”。而《隋书·经籍志》杂家记载:“《尸子》二十卷,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。”以上述记载,商鞅在秦为相时,奉门客尸佼为师的可能性大些,此时的商鞅已三说秦公,开府纳客,拜相封君,不是学业无成再拜师修习的白丁。对门客(上客)因为尊敬,因为钦佩,而以师礼待之,是可能的,但这与启蒙、授业之师是两个概念。


  师从鬼谷子?没有记载,民间广为流传,我也希望是。鬼谷子,姓王名诩,又名王禅,道号玄微子,战国显赫人物,创建鬼谷门派,精通百家学问。二千多年来,兵家尊他为圣人,纵横家尊他为始祖,算命占卜者尊他为祖师爷,谋略家尊他为谋圣,名家尊他为师祖,道教尊他为王禅老祖。他是与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荀子、墨子齐名的学术大家。360百科称他是著名的道家、思想家、谋略家、兵家、阴阳家、外交家、语言学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发明家、医学家,更是伟大的教育家,教育了苏秦、张仪、孙膑、庞涓、商鞅、吕不韦、白起、李牧、王翦、甘茂、乐毅、毛遂、赵奢等500多位精英——简直神一样的存在。商鞅作为他的弟子当无损于鬼谷子名头,甚至于会光大鬼谷门楣。商鞅身上确有鬼谷子才能之一二:屈身于公叔相府即才华初露,入秦之胆识让人佩服,三论秦公的博学、三探秦公的谋略、舌战群儒的风采让人拍案,及拜相后国事上的经天纬地、政事上的杀伐决断、外交上的纵横捭阖、军事上的出奇制胜让人目不暇接,叹为观止。如此惊世大才,如出于鬼谷子门下,确实让人心服。


  还有人认为商鞅师从于李悝,却怎么也说不通。李悝的变法必然会对商鞅产生深刻的影响,但看看两人的生卒年,李悝(前445至前395),商鞅(前395至前338)——鞅从东方来,悝向西方去,一死一生竟是同年。阴阳相隔,只能是梦里神交的弟子了。


  史海钩沉,真相难觅,历史的迷雾拂之不去。我愿在这迷雾的缝隙中寻得一缕阳光:商鞅在李悝变法的深刻影响之下,在鬼谷子的精心教导之下,在公叔痤的耐心提点之下,在尸佼的倾力帮助之下,一展胸中所学,一展胸中抱负,开启并成就了秦国的变法伟业。在这个意义上讲,他们都是商鞅的老师。


  (作者单位: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)


编辑:雷颖
翠屏长安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