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 今日继续推出《风流去》一书的长篇读后感,由野山先生撰文,臧否千古风流人物,鉴往知来,敬请关注——
□ 野山
屈原
鲍先生也给了屈原两章:“无路可走”和“面向风雨的歌者”。他直言:屈原不好写,因为屈原是“箭垛式人物”,是一个大大的“滚雪球”,我们不知道哪些东西是他的,哪些东西不是他的。后人给他加上的东西太多,像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。
屈原作为一种精神代表、一种文化符号,谁也否定不了。他在政治上的失败,不能遮蔽他人格的伟大、艺术的创造。也正因为他政治上的失败,才成就了今日我们敬仰的屈原——这一点上,我与鲍先生是一致的。
鲍先生的两章屈原,基本上是围绕他的25篇作品进行评述,很诗性、很文艺,我也很受教。我对屈原也写过小文的,如去年的端午就斗胆写过《姑妄言之》,可以作为屈原的第三章,摘录如下——
又到端午。赛龙舟,包粽子,挂艾草,戴香囊等,据说都是为了拯救、纪念自沉汨罗江的屈原。15年前的端午节,血气正刚的我,初读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,看得热血沸腾,愤懑满怀,写下《我为屈子歌》:
汨罗清,汨罗浊。纳屈子者清,丧屈子者浊。清浊汨罗,千秋功过,且听我为屈子歌。瑾瑜比洁明志意以争日月,万年赞颂。忧愁忧思赋离骚而兼风雅,千载吟哦。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奈子志洁、行廉者何?
颜色憔悴,泽畔行吟,长路漫漫,苦思苦索。
形容枯槁,怆然浩叹,山河破碎,心忧故国。
耻与鸡鹜争食,怒而飞,搏击长空,愿与黄鹄比翼。
羞与驽马并辔,忿而驰,腾跃万里,宁与骐骥亢轭。
以身之察察,焉能受物之汶汶?以皓皓之白,岂可蒙世俗之温蠖?卓然独立,只因众人皆醉,身影孤清,是为举世浑浊。俗世难容,贤士无名,廉贞谁与评说?
纵身入湘流——荡涤千层浊浪,扬起万丈清波。一缕忠魂,昂昂若千里之驹,踏云乘雾,直蹈天河。
屈子,屈子,魂兮归来,且听我为你歌。诗虽不成行,歌虽不成调,却倾尽了对屈原际遇的同情,对屈原蒙冤的不平,对屈原高洁的仰慕和对屈原忠贞的赞颂。
十五年后,再读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,依旧感慨良多,但却有了不一样的评述,这也许是十五年风雨兼程的积累带来的“成熟”?又抑或是十五年磕磕绊绊的仕路领悟到的“真谛”?不得而知。
我以为《屈原列传》最为经典的桥段,在屈原与渔父的对话——屈原至于江滨,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欤?何故而至此?”屈原曰: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渔父曰:“夫圣人者,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举世混浊,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?何故怀瑾握瑜,而自令见放为?”屈原曰: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,又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之温蠖乎?”孤高自许竟至于斯,刚直耿介竟至于此!这让我即刻想到了孔老夫子的宁武子之论——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宁武子与屈原孰是孰非?谁对谁错?该如何取舍?
我且两相对比下:屈原,亦刚亦直,宁折不弯,汨罗自沉——不念着“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”?
宁武子,且智且愚,左右逢源,青山常在——谨记了“金麟岂是池中物,一遇风云便化龙”!
一个无时不刚,犯颜直谏,屡失王心;无处不直,举世混浊,唯我独清。
一个有道则智,政通人和,甘棠遗爱;无道则愚,明哲保身,以待时日。
一个恐惧于黄昏后的黑暗,拾级而上,追赶西边的落日。
一个寄希望于灿烂的明天,回转身来,静待明日的朝阳。
如此,你该作何选择?十五年前,我是屈子的影子,而今我谓屈子:上不能取信于君,使君王亲贤远佞,以振朝纲;下不能造福于民,为民生兴利除弊,以安黎庶。则何以立庙堂之上?信而见疑则赋离骚而怨诽,不知计将安出;忠而见放则赋怀沙而自伤,仰天徒叹奈何。则何不寄情山水,相忘于江湖?
而今我劝屈子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冰清玉洁、一尘不染者,难以在鱼龙混杂的政治泥潭里立足;孤芳自赏、顾影自怜者,如何能在弱肉强食的政治丛林中生存。
而今我评屈子:孤高自傲,却拥有一颗吹弹可破的玲珑玻璃心;志向远大,却没有扭转乾坤的经天纬地才——作为理想主义者,你可以在笔墨纸砚中汪洋恣肆,却真的不适合在金殿丹陛下发号施令。
后人将风、骚并称,恰如其分——风者,发乎桑间濮上之民间;骚者,适于文人墨客之抒怀。独领风骚的你,非要高居庙堂“訏谟定命,远猷辰告”,注定是个悲剧。岂不闻母鸡不可司晨,绵羊不可守户?
你是一位有风骨的文士,是不肯同流合污的文学大师,却不是一个有智谋的政客,不是可以忍辱负重的政治大家。
古人身后重谥号。窃以为,屈子道德博厚、学识渊深,笔墨间凤采鸾章、字字珠玉,当得起一个“文”字,甚至是华夏首“文”。若非要在政事上加个评价,其优柔寡断、慈仁少智,面对逆境束手无策,却可与其忠于的楚王共享一个“怀”字。我真心希望,他就是“屈文子”,而不是“屈文怀”。
这里,我又想腹诽一下太史公:为史官者,秉笔直书为第一,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而任意褒贬。亲者褒,如一生不得封侯的李广,仇者贬,如雄才大略的汉武,已令人颇有微词。于屈原,“明于治乱”却被乱臣构陷则又一例证,但一句“空悲吊湘”却系春秋之笔。
屈子生的孤独,死的悲壮。他将孤独演绎成一种伟大的情感——他携着孤独奔向自由!他将死亡刻画成一种唯美的告别,“他的诗,是作品,他的死,也是作品,是一种自我完成”。但他却无法将逆境扭转为奋进的事业、灿烂的人生。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”,他不是猛士,他只是文士,忠贞不渝却无力回天的文士。所以,面对惨淡的人生,他的选择是一死了之,去天国寻找快乐自由。
汨罗江的浊浪湮没了他孤独的身影,龙舟竞渡追之不及;汨罗江的清波将他的爱放逐在浪涛之上,凝聚成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,流布中华大地,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魂魄。这份大爱,让我们追思他、怀念他、敬仰他!
屈子,屈子,一代文宗,魂兮归来。(作者单位: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