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政法文化 >
风华独领《风流去》(一)
www.cp.yibinpeace.gov.cn 】 【 2025-03-21 14:25:56 】 【 来源:四川法治报

  编者按

  

  历史已去,风流尚存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,能让本刊特约作者野山先生写下洋洋两万余字的读后感?对,那就是鲍鹏山的《风流去》。我们的历史往往充满苦难,但那苦难中总归存在着不容忘却的“中国脊梁”——这是《风流去》划下的重点。自今日起,将陆续刊登野山先生的“风华独领《风流去》”,既是《风流去》一书的再解读,也是政法人独特的人生感悟,字里行间,任君品味。

  

  □ 野山

  

  朋友送我一本书,鲍鹏山的《风流去》,号称是他“用情最深,用思最精,用力最勤,用时最久”的一部书。

  

  有人评之为“《风流去》结集了鲍鹏山‘思想的历史’系列《天纵圣贤》《彀中英雄》《绝地生灵》中最好的文章,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。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,从圣贤到文臣,从君子到小人,从英雄到隐士,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”,且鲍的写作风格“不敢虚构一言,不敢浪语一句”——历史、人物、英雄、隐士皆不虚构、不浪语,这是我喜欢的题材和喜欢的风格,值得一读。恰逢重要会议会前集中管理,封闭在宾馆数天,遂带上这本书,细细品读,整理出了如下笔记——

  

  老子与孔子

  

  鲍鹏山言,“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”“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”“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”。我对老子没有研究,粗略知道他的生平,只觉得他是一个神秘的人,紫气东来,飘然西去,从此不知所终。对他的离去,我没有书中“它表明,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”而“难堪自惭”或“自信与自尊受挫”的感觉。走与不走是他的自由,哲学不哲学我不关心,也就无所谓敬与畏,更无所谓迷惘。倒是对他老人家说走就走的风格十分欣赏,现在老人家端坐在宫观里享受香火膜拜,不是又回来了吗?

  

  司马迁说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,就是周王朝档案馆的馆长。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,看来老子精研历史是不容置疑了。唐太宗李世民说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,鲍鹏山却认为,老子在守藏室是面对着“上疆场彼此弯弓月,流遍了,郊原血”的历史血河,看到的是“阴谋,冷酷与残忍的”罪恶。这是今不如昔,只见替而不见兴。“看多了罪恶,不是与世同浊,心肠随之冷酷,便是脱胎换骨,超凡入化,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。综观老子的遗著,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,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。”对这段看多了罪恶的评述,我颇有同感。毕竟几十年的法官生涯,确实如此,时刻警惕着不要“与世同浊,心肠随之冷酷”,不要变得麻木。还好,矜谨的情怀一直都在,“忠信慈惠”才能“折狱致刑”,而“脱胎换骨,超凡入化,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”确是没有想过,原谅我——“臣妾做不到!”做一个不枉不纵的法官,让监狱里无不辜,让刑场上无冤魂,已是我最大的追求了。对鲍先生“综观老子的遗著,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,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”的断言,是不是“虚构”“浪语”,我就不得而知了。

  

  说到老子,《道德经》是避不开的。初见《道德经》,望文生义,那一定是道德说教类的“心灵鸡汤”,所以一直不感兴趣。多年前读孙皓晖先生的《大秦帝国》,里面写到,函谷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五千言后,放老子出关西去,待其认真读罢,大彻大悟,匹马出关追老子数日不得,即辞官入山修道,平生收了两个弟子,一为鬼谷子,一为寒泉子,皆为当世奇才。由是,我对《道德经》产生了兴趣。三年前有段特殊时期,房间里恰好有《道德经》这本书,算是补课式地读了一遍,知道了“道”乃万物之本原,是万物运行之规律,“德”乃事物的本质属性,《道德经》是一部哲学著作。

  

  我很同意鲍先生的如下观点——“思想家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。他们或超前于时代,提出未来之蓝图,如柏拉图、马克思,中国的荀子也算一个;或落后于时代,留恋过去之生活,如老子、孔子。”确实,两人都是复古的,而且还颇有渊源——孔子曾问道于老子,事后评价:“所见老子也,其犹龙乎?学识渊深而莫测,志趣高邈而难知;如蛇之随时屈伸,如龙之应时变化。老聃,真吾师也!”有师徒关系,只不过孔子想复的是周公之礼,而老子要复的是更久远的古。

  

  鲍鹏山把孔子称之为“黑暗王国的残烛”。认为孔子所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全世界的,无可估量。但我以为,这是文化的给予,而不是政治上的奉献。孔子的现实政治生活是失败的。“孔子现实政治生活的失败,使中国少了一位晏婴、子产或管仲式的人物,但却使世界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。”他的政治理念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了,却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未来的世界。后世对他的赞誉,封王封圣,是一种弥补。

  

  班固称“道家者流,盖出自史官”而“儒家者流,盖出自司徒之官”。如此出身,确实是奠定了道家与儒家的基调——史官最易勘破,司徒贵在执着。一个勘破世事沧桑,感叹人心不古;一个执着克己复礼,立志经邦济世。所以一个西出函谷,不知所终,清虚以“避世”;一个周游列国,遍访诸侯,仁爱以“避人”。最终,道者远避尘世,隐于宫观,劝世人要超然物外,想得开!儒者衣冠入世,高居庙堂,劝世人要修齐治平,拿得起!

  

  “超前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缺,恋后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失。”老子与孔子同时发现时代之缺失和不完美,但弥补缺失的路径方法却是大相径庭。孰是孰非,孰优孰劣,我无法也无能力置喙,但时代总是会进步的。

  

  立在夕阳下,老子与孔子都预感到黑暗的降临。老子在落日的余晖里,化作飞鸿隐入天际,留下雪泥鸿爪让人遐思。孔子却化作蜡烛闯入暗夜,让那些适应黑暗,乐享黑暗的猫头鹰们惊诧不已。蜡烛熄灭了,猫头鹰们啸叫着狂欢着,却不知东方已然泛起了鱼肚白。 (作者单位: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)


编辑:雷颖
翠屏长安网版权所有